戀愛故事本身是個幌子----從文本與劇場看青春版《牡丹亭》

/浪漫言情—對非自我狀態的總排斥/

浪漫主義是崇尚自然的、敏感的、原創的、具有懷舊情感的、甚至必須有點神秘色彩,主張「想像」的位階要絕對高於古典主義強調的理性和規範,恐怕也高於寫實主義強調的現實和真實感。是種對「非自我狀態」的總排斥[1],也就是排斥現有的真實狀態,去進入一種幻想的空間,畢竟感情是無法確定由實質內涵的,每人都會藉著自己的處境,自由衍伸所看到作品的意義,而進入一個現實不可得的幻想,祈求幻想式的體驗可歌可泣的情節。在《牡丹亭》中,我們從杜麗娘的春夢中看到了他在禮教壓抑下的情慾爆發,這是自然的、是天性的;從「驚夢」、「言懷」、「尋夢」到「幽媾」,我們看到情慾人類心中敏感的一面;而起死回生的「離魂」、「冥判」、「魂遊」,將聊齋中仙狐神怪的神秘主義放進了愛情故事中。《牡丹亭》不可謂不是浪漫主義的產物。然而其中是不是包含著更多的諷世與隱喻呢?

/戀愛故事本身是個幌子/
「情愛兩字有時是肉慾的糖衣、有時是意氣的果核、有時是應酬的張本、有時是價值的軀殼、有時是虛擬的言說、有時是自我的投射,它『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永遠可以是高一層的精神墮落、或者是更低一級交際的昇華;甚至更兼容之。——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

左笑鴻曾對張恨水(中國早期言情小說《春明外史》(1924)作者)說:「你愛拿戀愛故事繞人,這個法子很不錯。」情愛是文人筆下的一層皮,有些文學家緊緊的裹住這層皮,讓情情愛愛的故事迷幻俗世的男男女女。但是我寧可相信戀愛故事本身是個幌子,其背後有很多作者本身的私人意念,而情與愛不過是個表達的手段,否則偉大的愛情作品與坊間那些粉紅色書皮、只能上架三個月、騙騙高中小妹妹的愛情小說又有什麼不同?

舉個例來說,我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根本不能算浪漫言情,她寫下那麼多哀怨,不過因為她是個愛情失敗者,那些故事們反映了她多麼不相信愛情。而《牡丹亭》呢?他真的像是一些浪漫主義者所說的「牡丹亭給人強烈感染的力量,最主要是來自作者對人類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執著與謳歌」[2]那樣嗎?綜觀湯顯祖的生平,從小聲名鵲起,為令人羨慕的青年才俊,直到後兩次赴京會試,為了己的主體尊嚴,不願意巴結權貴張居正,以至仕途不如意,體驗了政治的翻雲覆雨、官場的拉幫結派、人情的冷暖炎涼。到最後回到了老家臨川,終於於四十九歲那年完成了《牡丹亭》。以我的觀點,湯顯祖也正是拿《牡丹亭》的故事來「繞人」,用來含沙射影,反映他的面對公共社會或權利場域的人生態度與際遇。說穿了,扯來扯去,大概還是脫不了政治吧。不過包裝在一個可以雅俗共賞的故事裡,輔以詞藻華美的劇本,於是造就了《牡丹亭》的藝術價值,皮與肉兼具。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箇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明.湯顯祖《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一開始湯顯祖就在這曲兒說明了他的創作動機,更鋪述了他對現實的失望與人生的無奈,於是創作了《牡丹亭》,希望透過藝術的想像來寫出心境。關於杜麗娘的情情愛愛似乎有太多人闡述過,不論是愛情的偉大還是對生命的執著,似乎都是後世評論《牡丹亭》的主題,於是我開始想要挖掘一些不一樣的、關於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政治議題,畢竟湯顯祖出身還是以仕宦為目標,也曾為了批評時政而浮沉與宦海之間。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一聽就覺得不盡不實的話;「愛情故事總要以結婚收場。」當然我們很少看到偉大的愛情故事以喜劇收場的(所幸《牡丹亭》恰巧是這其中之一)。為什麼牡丹亭能以皆大歡喜的喜劇收場?我想不單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也不只是人死復生、一家團圓,最重要的是杜寶的戰功以及柳夢梅的掄元。

這樣的說法也許一下就打碎了大家對浪漫故事的崇拜,但是看倌們不仿想想,要是柳夢梅不是個狀元,杜寶會那麼輕易的就接受他嗎?想像杜家只是個鄉村小地主,或甚至尋常農家,光人死復生就不知道要怎麼跟鄉里士紳解釋了,更不要提少女懷春,在夢中解放情慾這種有違常倫的醜事,管他柳夢梅是不是真的有情有義前來尋妻,他先會因為掘墳被亂棒打死,然後杜麗娘再被視為狐妖精怪,給綁在木棍上燒了,這故事唯一喜劇收場的可能性頂多只是兩人私奔,找到一片桃花源結婚生子,然而接下來柳的政治抱負與杜的思家情懷,可能就不敢寫進故事裡了。再想想,就算杜寶當著皇上的面不得不相信了杜麗娘的復生,若不是柳夢梅新科及第,這種劇情在那種封建社會簡直就是家醜一樁,一生尷尬都洗刷不清,想必在背後為人所嘲笑,搞不好他會從此把麗娘幽閉于閨內或逼其出家為尼,再暗中請人要了柳的小命,怎麼會認這種王八蛋女婿?

因情慾憔悴身亡、掘墳盜墓,這怎麼看都有違常理常倫,難絕天下悠悠之口,而人死復生在那個年代必被視為妖魔鬼怪,更為世所難容。而最後竟然能以喜劇收場,說來說去,正是因為杜寶仕途得意,趁著皇上給的面子,得了個狀元女婿,也就不在意其他:反正是皇上御賜金婚,又是當朝大臣跟狀元的聯姻,不賺白不賺。我不知道從這個方向來看是不是湯顯祖的原意,但是這似乎就是他所經歷的政治現實,進而會想諷斥的一個觀點。由古至今多少人都汲汲營營與權貴沾上點邊,攀龍附鳳的互相利用,當年他身邊那些文人朋友成為張居正的相府的座上賓,進而在會試中有所斬獲,而他自鳴清高不附權貴,明明才情為人所認同,卻落的個「掩門自負」的下場。你說這樣的劇情不正是反映醜陋現實嗎?於是這個圓滿的結局反而變的噁心可怖了:結婚的皆大歡喜,不過是個利益交換,柳得到了個高官岳父與嬌妻,杜寶得了個狀元金龜婿,從男性政治權力的角度看來,杜麗娘不過是顆政治棋子,而《牡丹亭》的背後意義則變的令人作嘔。無怪乎多少評論家寧可只看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而將柳夢梅當做一個配角人物,說有多扁平就有多扁平(沒有背景細節資料與討論),對他唯一的一個背景描述竟只有一個郭駝子家僕,跟春香比起來也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當然也許這樣的觀點有些偏激,但既然我的前提是找出與一般不同的見解,各位也就姑且聽之了。畢竟我想杜麗娘的故事在這個充斥浮濫愛情小說與電視影集的今天,已經算不上什麼特別的,更稀奇古怪的生死之戀亦多有之。戲曲不過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發洩情緒的媒介之一,是幻想的空間,但現代人還需要這樣的故事來投射自我嗎?我想《牡丹亭》的口味已經稍嫌清淡了些。於是我給他下了個醜陋的結論,用「言情小說不過是拿愛情故事來繞人」這個角度來切入,而繞的又是政治的現實,也正是湯顯祖一生最厭惡的一環。當然,這樣做的目的,標新立異固然是其中一個,卻也想自以為是的揣摩一下湯顯祖當時的騷與怨吧!

/且看劇場—與傳統戲曲結緣/

話說我對中國文字美感有著一定的興趣,自己也是學國樂出身的,而這幾年又與劇場藝術與技術掛上了鉤,於是傳統戲曲漸漸的吸引了我。之前有點喜歡上歌仔戲,而今年二月的時候陰錯陽差的錯過了新舞台演出的長生殿,於是四月在父親大人的大力贊助之下,全家一起去看了白先勇老師的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看完走出場,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十分懊悔當初沒有將中本下本的票一並買下。

/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字、音樂與劇場/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崑曲,馬上就深深被其中的優美文字所吸引,果然就如同之前上過的一位中國文學的老師所言,這年頭要找到美的中文字句,只能往傳統戲曲裡面去找,這個版本的牡丹亭保留了許多美麗的辭藻,而且有打上中文字幕,搭配上崑曲的唱腔,感覺十分舒服。而這次的音樂也讓我很對味口,在上本有一段旋律為主題,唱起來十分動人,而我自己本身主修古箏,對彈撥類的國樂樂音很有親切感,所以對它的配樂十分有感覺,只可惜在錄音的版本中音效沒有做的很好,也沒有感覺出樂音的情緒,無奈這其中絲竹聲沒有發揮好的效果。

說到舞台,印象中傳統戲曲的舞台很空曠,所有背景各憑觀眾自個兒想像。國家戲劇院是個很大的舞台,讓我很直覺的習慣在那裡看到大型豪華的景片。這次看到舞台上空蕩蕩的,而起又是一片蒼白,剛開始雖然不是很適應,不過兩邊的演員出入口,加上那雙層舞台的設計,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右舞臺邊那條彎曲如流水般的走道,我一看就真的只想鼓掌叫好,因為國家戲劇院夠大,用這樣連結雙層舞台搭配燈光,可以有效的做出上下的前後舞台的效果,將以往傳統戲曲給人的單一舞台印象前後拉開,多了層次感與運用空間,又可以做階梯及宮殿的效果。比方說,我們看到所有花神出現的場景,花神們飄飄的衣袖從後舞台的台階上一路紛飛穿過流水的階梯,再翩然飛舞於前舞臺,這樣的視覺效果也只有這樣的舞台做的出來。對於這個舞台,我真是第一時間就給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劇場與影片/

我對表演藝術有著強烈的愛好,但是對於影片類就怎麼也提不起勁。這次錯過了中本下本,於是花了些時間用DVD補了回來,那種感覺真是很差。這樣的劇場藝術必須有一個整體感,就是整個舞台的感覺,即便你在看的是主角,整個劇場空間對你的視覺也是不可分割的,因為這次的燈光搭配著空蕩蕩的舞台,身處劇場裡的觀眾必須要賦予那些空曠或是沒有光線的地方自己的意義。這整個舞台鏡框必須要進入自己的視野,讓崑曲中飄飄然的衣袖與台步能在這掿大的空間中自由漂蕩,讓空間包含這種浪漫的動態美感,這是錄影中無法感覺到的,因為鏡頭追著演員跑,怎麼看都在同一個位置,害我感覺美感失去了許多。果然沒有看中本下本的現場是一大遺憾。

/文本改編與崑曲推廣/

前面我說過,柳夢梅原本在劇中是號非常扁平的人物,而白先勇也知道他的戲份不若杜麗娘來的豐富出色,於是這次做了許多平衡,用一折「拾畫」搶回「驚夢」的丰采。可惜的是,我看上本現場的時候為杜麗娘的嗲聲嗲氣心折不已,但是到了中本下本看DVD卻直嫌柳夢梅好煩,而很多人卻都說柳演的比杜好,這應該不能說我喜歡看美女,而是另一個現場與錄影的差別,是個遺憾啊。

這次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聲光舞台效果上,都有別於傳統戲曲,無非是想藉著融合現代劇場的風格,喚回現代人對傳統美感的熱情。這點我可是深受影響,我真沒想到當年認為嘈雜又聽不懂的傳統戲曲可以在我眼中變的那麼美妙,果然傳統必須隨時代演化,即便我不覺得那樣的愛情故事在這個充滿刺激故事的年代,聽起來還能有當時那麼偉大,但至少演員的唱腔、服裝、身段,以及文本詞藻美麗的意境著著實實讓我入了迷。

不過講實話,看戲的基本功還是一個門檻。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還願意欣賞古文的美,光是遊園驚夢那一段,我還真不敢相信竟然有許多人看不出他們共赴了烏山,還非要我赤裸裸的直說他們「發生了性行為」或甚至更粗鄙的說「打了一砲」,才恍然大悟。現今台灣的教育竟然還說要減少古文!真是令我難過,畢竟藝術給人心靈的感受是不可以量化的,但現實的功利社會卻越發無法質化出藝術的價值。那傳統的美麗與美學該何去何從呢?我想至少我出一份力,下次有好的戲曲演出時,再掏個腰包進場觀戲是也!

參考資料:
[1] 張大春 <走向未來的中國小說 第四講:從風月到愛情(之二) —言情小說的小 傳統>
[2] 鄭培凱 <玉茗堂前朝復暮—湯顯祖與牡丹亭>
[3] 張大春 <走向未來的中國小說 第四講:從風月到愛情(之一) —言情小說的小 傳統>
[4] 白先勇策劃 <奼紫嫣紅牡丹亭> 遠流出版
[5] 白先勇策劃 <牡丹亭DV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ho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