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社會-由電影《舞動人生》中的社會心理學談起
9011011 電工94級 李逸群

在這部影片中,最鮮明的社會現象,就是家庭裡面對比利該不該學芭蕾的爭議。男性總是被限制充沛的感情、被強化控制利與權力的競爭、對於成功與成就有極度的社會壓力,這跟男性很多的刻板印象都有強烈的關聯。所以我就片中一個學齡的男生開始來談談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
《談談性別角色社會定位》 
男孩,你可以踼足球。
男孩,你可以打拳擊。
男孩,你不能跳舞。
誠如老師上課所提的,男性與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會被父母與環境定義成「該是男生」或「該是女生」。這種社會心理的性別角色是被社會大眾所認同的,作為一個男性或女性所應有的行為、期望、信念、價值觀與態度的界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學齡前或學齡初期,男孩子會得到運動設備、玩具槍、汽車飛機等等比較需要動態操控的玩具,大人期待他們去玩一些比較具競爭性或攻擊性、暴力性的遊戲;而女生則會被分配到娃娃、迷你家具廚房設備,還有娃娃的房子。她們所被預期的,是去玩一些靜態斯文的遊戲,像是扮家家酒之類的。
我還記得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回去翻我的幼稚園的玩具籃,天阿!竟然在裡面找到了兩個人型的娃娃!我就很疑惑的拿回去問我媽:「這兩個娃娃是誰的阿?」我媽說我小時後吵著要買的阿!那時候我一時很難以相信,因為我已經讀了一兩年小學了,小學生對男生女生的分際是很清楚的,男生玩女生的東西是很丟臉會被嘲笑的。所以當時有一種無法接受的感覺,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娃娃丟掉,然後裝做不知道這件事,沒想這卻成了我記憶中非常鮮明的一幕。其實到了現在,我發現男生對動物型的布娃娃都有一定的喜歡,因為那實在很可愛。所以也許再小的時候很多男生都是被壓抑-不能喜歡可愛的東西,那是女生的專利。如果誰違反了這項默契,就會被貼上「死娘娘腔」的標記。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可以很大聲的在看到一個玩具熊的時候大叫:「好可愛歐。」。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在別人心中建立了所謂男性的形象,也不再畏懼被貼上非男性的標籤。
我想,在男性社會中,對於一切非男性的形容都有非常強烈的恐懼,就像老師上次跟我們提的「閹割恐懼症」一樣。影片中,比利學芭蕾就被他的父親還有哥哥當成一件很可恥的事。不過也許是現在社會比較開通,當我聽到有男性的同學學芭蕾的時候,都會覺得很了不起,因為我也想學舞,什麼舞都好。
  其實我自己也有一個很切身的例子:我高中學的是國樂,主修樂器是古箏,印象中我爸對我學古箏這個樂器一開始覺得很怪,不過那是輾轉透過他的學生傳到我耳中,所以不一定準,而且我爸算是比較開明的人。但是我身邊的朋友就很難接受了,因為我給人的印象算是十足的男性的,而古箏在一般的觀念裡(都是電視電影惹的禍),都是給女孩子秀秀氣氣的彈奏,沒有人可以想像我一個大男生可以思斯文文的彈古箏!所以我很難一下就讓別人接受那是我的主修樂器。但是根據別人的說法,平常豪放狂野的我一坐到古箏前面,確實可以思斯文文優雅有氣質的彈奏著。不過講老實話,像古箏這種樂器,如果有男生來學,真的多半都是思斯文文、講話輕聲細語甚至有點娘娘腔,這點是我自己觀察到的,也經過我古箏老師的同意,而像我這種個性的男生來彈奏古箏,真的是異數。然而,我想這種情形就像老師在「歧視」這門課程裡面講的一樣,有時候原因和結果是互相造成的。就是因為古箏被定位成陰柔性的樂器,以至於陽剛的男生本來就不被期許要學習這樣的樂器,如此循環下去,久而久之古箏給人的印象就更陰柔了。其實男生台琵琶或古箏這類的樂器才更能陰陽並畜,有古俠者之豪氣呢。所以說在社會上很多社會心理性別角色的觀點乃至於社會現象,不正是這樣因果相生嗎!

  以下幾點,也許不是這部片子在我眼中的重點,所以就稍微談談我的觀感好了。
《關於單親家庭與男性的感情》
  這部片子裡面的單親問題並不算太嚴重,至少我們可以看到比利的父親兄長到最後還是很明理的支持他的夢想。大多數的書中都是探討單親媽媽的單親家庭,老師上課也有講到,在離婚時,多半都是女性爭取子女監護權。我想就我所認知的男性單親家庭提出一些感覺。一個只有男性權威的家庭,家裡成員的感情就常常被限制住。因為男性在承認內在的現實性、脆弱性以及自我揭露這方面都試著用陽剛且理性的方式表達,所以在情感上的傳遞很壓抑,這類的情形其實在男性社會中是很常見的。男生流淚,是不被允許的;但是我真的覺得『男人哭吧!不是罪』,因為能有正常的感情表露,才能讓人格發展健全。所以在片中比利的爸爸抱著哥哥那一幕讓我十分感動,不只是父子之愛或兄弟之情,更是為了那男人的眼淚啊。
《老人問題》
  這很明顯的也是社會學中一個嚴重的議題,而一個老人在家庭裡應該被用什麼心態對待、子女是不是願意與之同居。而片中那個稍微失智的老太太又是現今社會中一個更大的問題。不過片中的家庭似乎還蠻健康的,沒有什麼歧視或虐待的問題,就算他女婿偶爾講話會大聲一點,也只是人際間相處的小問題罷了。
《工會與罷工、背叛行為》
影片中罷工者與工賊間的對立,造成了朋友以及父子之間的衝突,這種集體行為中的背叛,時時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演。常常我們會不知道要堅持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或是乾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背棄團體。像片中的爸爸就是為了比利的學費而叛離了工會,但從之前的情節可以看出,他早就知道這樣抗爭下去不是辦法,看來他並不認同那樣的罷工,最後也確實證明了工會的失敗。也許片子的著眼點是父愛,不過對於團體中的叛逃到底要怎麼分辨是與非,我們也可以從片中開出一點端倪。
《同性戀與變裝問題》
這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討論話題了,老師上課也提到了不少。我覺得社會對同性戀或變裝癖的觀感,其實都根源於最前面提到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關於同性戀,我想提出一句我聽到很棒的話:「我喜歡你,並不是因為我是個同性戀。」這句話是我在一張桌上看到的,想一想,真是絕妙阿!喜歡一個人能只為他好才喜歡他,而不是考慮性別因素,這也許才該是未來擇偶的達爾文主義吧。至於變裝,我沒有感受到老師所說,每個男生小時候看到媽媽或姐姐的衣服或化妝品,都會有想試穿女性衣服或是化妝的衝動,因為我小時後常常一個人在家,但從來就懶的去動我媽的那櫃衣服。我會去翻我媽的衣櫃,想像自己在尋寶,看能不能找到幾塊錢。我也會去玩我媽的化妝品,不過都是拿來當作玩具玩,也沒想過要用在自己身上。不過後來想想,也許正是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影響了我,讓我覺得男生就不該怎樣怎樣。
《性別同儕團體對異性的看法》
一個男生不跟大家學拳擊,而跑去跟一堆女生跳舞,到底會被兩方團體怎麼看待?其實一個男性或女性的團體對於少數的異姓加入,多數沒有明顯的排他性,但是原本那個人該加入的團體可能就會對他有所排擠(如果有的話)。比方說我們男生小時後,常常會很討厭那些每天都跟女生玩在一起的男生,最初的出發點並不是因為忌妒他的女生緣或可以常常跟女生相處,而只是單純覺得他不合群。當然衍生出來還有很多的看法和觀感,不過片中並未對這點多作著墨。
《結語》
這部電影真的蠻感人的,尤其在親子之情的著墨,惹的我好幾次熱淚盈框。我想心理學與社會學都是讓人很著迷的東西,因為一切的東西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發生的,但是在社會心理學中對那麼多普遍性的行為所作的歸納和統計,結果卻往往令我們大吃一驚,在同時也學到什麼樣才是更健康有效的處世態度。我很少看電影,卻喜歡看小說,小說裡面的人物心理,也十分令我著迷,這跟看電影學心理相比,小說更能看透人性真正的內心活動,越是好的作家,他越能表現真實自然的人性心理,這也是為什麼我最喜歡讀的就是近代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小說的原因。而修了這門課之後,我覺得有助於我對文學角色裡人物的性格分析,有時候甚至可以挑挑作者的邏輯錯誤,真的還蠻有趣的。唸理工的人真的需要各種人文科學的薰陶,我想以後我會多讀讀社會與心理的相關書籍。
參考資料:
1、 社會心理學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SEARS, DAVID O./FREEDMAN, JONATHAN L./PEPLAU, LETITIA ANNE
2、 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Germain, Carel Bailey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 社會學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尼爾.史美舍
4、 社會心理學 雙葉出版社
Taylor, Shelley E./Peplau, Letitia Anne/Sears, David O.

這些書都是我在交大圖書館借的,應該都算是相關科系的教科書。這兩個月在交大圖書館看了很多社會學、心理學、兩性關係、溝通、領導、時間管理、生涯規劃的書,加上我現在正在規劃一個課程唸了一些心理輔導的書,有一個感覺:唸社會科學的人教科書都那麼好看,不像我們唸科學的都納麼枯燥。該唸社會科學的,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ho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